中国“芯痛”:低端领域世界一流 高端领域路途尚远  发布日期:2018/4/25

 
近日,一阵“芯痛”正在困扰中国企业。


   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长达7年的出口权限禁令中提出,美国企业禁止向中兴通讯出口任何技术、产品,禁令触碰到了中国通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芯片这一痛点,因而“芯痛”成为舆论热点。

  所谓的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它体积虽小,却是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大脑”。在信息时代,芯片是电脑、手机、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核心基石,芯片也是一国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每年消费全球超过54%的芯片。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最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值1932.6亿美元,集成电路因而成为贸易逆差最大的“黑洞”。


   具体到企业来说,工信部下属赛迪智库曾分析中兴通讯2014年年报后得出结论,当年中兴花费59亿美元用于采购芯片,其中从美国采购金额为31亿美元,占总采购的53%。因此,有分析人士在谈到本次美国禁令对中兴通讯的影响时,用了“灭顶之灾”一词。


   薄弱的产业基础


   巨额的进口费用,是中国芯片产业薄弱的直观体现。


   据第一财经报道,芯片产业包括软件、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领域,而中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从材料角度看,根据ICinsights数据,2015中国半导体自给率还没超过10%,2016年自给率刚达到10.4%。


   从制造工艺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4月18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一次论坛上指出:“在芯片制造工艺上,我们和美国的实力差一代到两代,我们现在能做到14nm工艺,且工艺还不是很完整,而国外已经做到了10nm到7nm。”

  从核心芯片来看,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显示,在16个核心集成电路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中,中国有9个为0%,最高的一个也不过22%。这表明,我国计算机系统中的CPUMPU、通用电子统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装备中的嵌入式MPU和DSP、存储设备中的DRAM和NandFlash、显示及视频系统中的DisplayDriver全靠进口。


   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


   面对产业困境,工信部早在2014年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要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并突破一批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工信部提出的一个远景目标是,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也就在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387.2亿元用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多个省市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集成电路产业建设大潮。


   例如北京投资300亿元,用于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核心设备等关键环节; 2016年,北京又砸40亿元,在海淀北建立国家级的集成电路设计园,在北京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基地;在河北正定建立集成电路封测基地。


   厦门则设立规模不低于5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提出到2025年,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集成电路产业支撑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相关产业规模超4500亿元。按照政府规划,厦门要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点集聚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将500亿元基金投向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和制造,四川投入100-200亿元来扶持壮大四川的集成电路产业,南京投入500-600亿元推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安徽投入300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晶圆制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领域。


   此外,还有江苏、深圳、重庆、贵州等多个省市相继成立产业基金,用于扶持本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统计,截止去年6月,由“大基金”带动的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145亿元。


   遗憾的是,清华大学微电所所长魏少军指出,国内目前芯片已有产能总量14.9万片/月,但仍严重不足,大部分产能都是新增还在建设中的(61.5万片/月)。相比之下,早在2015年,中国台湾以354.7万片/月的产能规模占据全球第一。魏少军预计,由于当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工艺节点分布不均,多数集中在40~90nm,这将导致部分节点产能过剩、先进节点产能不足的失衡现象。


   而在招商证券电子研究分析师鄢凡看来,由于光通信和手机产业链门槛相对较低,一些细分领域的国产芯片方案甚至于成为了国际龙头,但在一些高端产品,如数传网100G及以上光模块中,国产芯片方案仍待突破,至于芯片门槛最高的RRU基站,这一领域要想实现国产替代,需要较长时间。


   行业研究机构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创始人摩尔海德(Patrick Moorhead)认为,中国已经说了很多年要研发优质技术产品,而且在低功耗和低性能领域确实已经取得成功。但其认为,在高性能CPU和GPU(图形处理器)领域,中国要赶上美国估计需要5~10年,而且要投入上万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转自:时代周报
 
 
全球机械网 版权所有 © 2003-2023
高级会员申请热线:  电子邮件:
本站网址:qqma.com(全球机械网)全球机械网.com
[在线咨询服务]      QQ:243499551(全球机械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