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频出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加速  发布日期:2018/3/22

 

  从2月底到3月初,不到10天的时间里,工信部等七部委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连续出台了两项新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业内专家表示,政策频出映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紧迫感,同时也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助推器。


  回收处于监管空白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动力蓄电池产销量也逐年攀升。来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80多万辆,装配动力蓄电池约6.9吉瓦时。据行业专家综合测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20年,废旧动力蓄电池累计将超过20万吨(24.6吉瓦时)。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约有6万吨电池需要报废处理。如果处置不当,随意丢弃,电池中含有的镍、钴、锰等有毒重金属元素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周善红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他认为,构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我国应尽快构建包括整车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动力蓄电池回收企业、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在内的规模化、高效化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时要对电池的回收利用负责。通过押金制度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意识,积极引导其参与电池回收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2018年1月发布的《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现状、趋势及对策》报告中,也提出了应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管理体系的建立。

 

  “尽管《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汽车企业的主体责任,但政策并非强制性的,且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对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回收等各级主体没有构成约束力,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法律。与此同时,目前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置还处于监管真空期,还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对动力蓄电池的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兆华告诉记者。

 

  构建产业体系很必要

 

  目前,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处于初级阶段,到期闲置、随意丢弃甚至流向非法处置渠道的乱象时有发生。业内专家认为,尽快构建起回收利用的产业体系是避免这些乱象发生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王兆华说:“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仅是回收环节的问题,而是涉及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报废、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应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从成品设计开始,制订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安装等方面的统一技术标准。而一个完整的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还应包括电池回收、检测遴选、梯级利用、报废拆解、材料再生利用等环节。”

 

  王兆华表示,为了能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动力蓄电池的生产开始就应该有唯一的标识识别,并录入追溯系统,建立电池从出厂、使用到回收的终身档案,创建售后服务网络,追溯电池使用情况并适时回收,实施全过程信息管理,形成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的溯源机制。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在1月4日举行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回收利用分会成立大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市场模式。他强调,联盟要在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形成联动,建立回收利用的闭环产业链,通过多种形式形成跨行业联合共同体,建立有效市场化机制,才能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王兆华说。

 

  关键技术研发应加强

 

  “目前,国内针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工艺路线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循环制造为目标的回收技术还未开展,回收技术和工艺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关键技术研发还应加强。”周善红表示。

 

  据周善红介绍,国内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仍停留在废物处理阶段,再利用以及循环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尚未开展,对电池回收所涉及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没有具体的工艺措施和装备保证,回收利用成本高、盈利难。

 

  他建议,要加大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一是研发动力蓄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的自动化拆解技术和设备,实现高效率、智能化拆解,提高铜、铁、铝等金属的回收率;二是开发正、负极材料回收技术,提升对镍、钴、锰、石墨等的回收率;三是开展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技术研究,为其生产提供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工艺措施和装备保证;四是研发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动力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技术,对其寿命进行精准评估。

 

  王兆华还认为,目前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环节和拆解环节技术标准缺失,是制约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非标电池很难实现全程自动化拆解,不仅增加了拆解成本,而且还可能导致拆解过程中电池短路、漏液引发火灾或者爆炸,形成安全隐患。

 

  他建议,应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关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工作,推动发布一批梯次利用、电池拆卸、电池拆解指导手册编制规范等标准,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李闻芝)

 

  转自:中国化工报
 
 
全球机械网 版权所有 © 2003-2023
高级会员申请热线:  电子邮件:
本站网址:qqma.com(全球机械网)全球机械网.com
[在线咨询服务]      QQ:243499551(全球机械网客服)